你知道汉服“江湖”有哪些门派吗?汉服“江湖”存在什么样的鄙视链?为什么说“一入汉服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10月25日,始建于1559年的上海豫园迎来首届汉服创意与汉服版权论坛,上海汉服版权中心编制的《中国汉服产业发展报告(2022版)》在论坛上首发,勾画我国汉服产业的基本轮廓、沿革脉络和演进特征。 新时代呼唤新形象,在业内专家看来,汉服热潮并非狭义地复兴汉民族服饰文化,而应该成为复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起点。如今的汉服,源于传统文化,脱胎于现代社会。如何保护原创设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促进汉服产业健康秩序的建立,成为行业、学界和互称“同袍”的汉服爱好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传统服饰设计高地 上海市版权局发布的上海版权产业报告显示,近十年来,无论是产业增加值,还是就业贡献率、对外贸易额等方面,上海版权产业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关键指标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其中,设计业的产业增加值在上海核心版权产业中排名第二,作为设计业重要内容的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年增加值超过3300亿元,占上海GDP比重超过8%。其中,时尚设计年均增长最快,超过17%。 设计成为产业创新驱动的关键引擎之一,为助力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探索版权繁荣文化、推动原创设计的创新之路,去年9月,上海市版权局在东华大学设立国内首个中华传统服饰版权综合服务平台——上海汉服版权中心,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原创设计提供全方位的版权服务,发挥版权在市场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版权点亮传统文化复兴,集聚原创设计力量,以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传统服饰设计高地和流行趋势与新品发布高地。 作为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系列活动之一,首届汉服创意与汉服版权论坛主办方正是成立1年的上海汉服版权中心。论坛上,来自服饰史学、知识产权、艺术设计、文化传播和市场运营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从文化到产业、从设计到版权、从消费到传播、从品牌到文创,多维度探讨汉服的未来发展之路。 在上海汉服版权中心负责人蒋智威看来,“汉服”始终处于社会现象级热点,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是制造“汉服”时尚话题的宝库;二是没有流行趋势的预测受限,没有国际品牌的对标打压,为创建独一无二的“汉服品牌”赋予了广阔的文化空间;三是丰富的历代服饰和成熟的服装产业链大大降低了“汉服设计”和“汉服产业”的准入门槛,也是汉服同袍热衷参与的基础条件。 “今日之汉服拥有最宝贵的来自民间的年轻消费群体。”蒋智威说。 汉服行业的发展,在于文化的自知自信自强 今年7月,某国际品牌“抄袭马面裙”引起轩然大波。在法国巴黎街头,不少华人和留学生身穿汉服举牌抗议,呼吁该国际品牌停止文化挪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玺增提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它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最应引起重视却又往往被忽视的是手工技艺。现如今,机械化生产所带来的丰裕产品,使人们的感官迷失于“快消费”之中。 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东华大学教授卞向阳看来,西方设计师通过对中国元素的借鉴、改造、重组等手段,对中国服饰形象进行诠释,这种“他我”视野下的本质是艺术家、工匠和民众对中国的想象。 “汉服行业的发展,首先在于‘文化的自知’。”卞向阳提出,中国风格的意义重建,要以中国风格唤醒中国意识、丰富创意内涵、弘扬中国文化。“越来越多设计师正逐步介入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尽管它们外表可能不太像宋制、明制这样标志化。只有让产业更快发展,我们才能为民众提供更多产品和选择,穿汉服的人自然就会越来越多。” 贾玺增提到,在汉代已有根据季节选择服装色彩的“五时色”制度;传统服饰中还有对应自然景物变化的“四季花”和“节令物”装饰风俗。“中国是‘衣冠礼仪之邦’,是世界上所存历史文献数量最为巨大、丰富和悠久的国家。在文献典籍中,保存着数量惊人的有关服饰方面的文化记载。二十世纪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与扩张,西方服装体系成为世界服饰潮流的主宰者。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民族凝聚力和自尊心,增强国人的文化归属与认同感,还有利于将中国古代服饰文明转化为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使其服务于今人。”贾玺增说。 艺述事管理合伙人黄慧毅从文博IP联名和创意授权角度解析汉服,“文博IP和汉服都是一种文化标志,具有被广泛接受的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可以通过联名在文化艺术爱好者圈层轻松达到1+1>2的效果。例如,可以与同样是国潮顶流的敦煌文化合作,打造大漠、石窟、神话场景,在汉服设计上强调繁华神秘,凸显千年历史韵味。想要进一步打破市场,突破既定古风场景,创意中西结合也是有潜力的方向。”黄慧毅建议,可以将汉服元素融入文博IP,共同开发图案纹样。 汉服爱好者关注的现实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视角 在论坛上首发的《中国汉服产业发展报告(2022版)》分“汉服产业”“汉服版权”“行业研究”“行业供需”和“统计资料”五大篇章,共计30万字;重点研究了 “汉服集聚地”“汉服市场(零售)”“汉服节”“汉服社团”“汉服品牌”“汉服在线”“汉服网红”“汉服影视”“汉服演出”“汉服教育”和“汉服出版”等观察点。 报告指出,复兴华夏衣文化是民间的真情流露,这种文化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飞速进步,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自然表达。从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来看,汉服一词与时尚、时装、女装等相比,处于明显的高频高位,具有持续引领潮流的态势。 汉服同袍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基于不同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汉服倡导者对复兴汉服的理念和目的存在差异,于是就有了所谓汉服“江湖”。最典型的有“三大门派”:遵循古制、文物和史书的“古墓派”;顺应时代、潮流和技术的“改良派”;对“古墓派”和“改良派”折中和妥协的“古墓仙女派”。 在汉服运动中,汉服同袍的“江湖”交流创造了不少独特词汇,如“野生袍子”(戏称未入社团的)、“穿山甲”(穿便宜仿制的)、“翻车”或“蛇皮”(嘲讽工艺质量差的)、“来料”(傲称买面料请师傅定制的)、“仙服”或“仙女党”(谑称穿着飘逸无形制的)、“形制党”(妒忌讲究只穿历代服饰形制的)等。这些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网络热词值得重视。“尾款人”“汉服三连问(谁家的、几米摆、多少钱)”“一入汉服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是同袍们渴望高品质低价格汉服品牌商品的消费诉求。这些现实问题为未来我国汉服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蒋智威介绍,就汉服的原创设计与开发,上海汉服版权中心重点围绕“两点六维度”展开。其中“两点”指的是“纹样图案”和“品类单品”,“六维度”指的是“历史遗存的再创造”“新型材料的再应用”“科技手段的再表达”“服务场景的再拓展”“应用领域的再衍生”和“品牌建设的再赋能”。通过合法授权、转让和经营等商业活动,实现汉服原创设计的商业转化与价值倍增。上海汉服版权中心将携手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商业运营机构,通过“授权商业运行平台”和“授权合作机构”两种形式,探索汉服版权有效转化的经营路径。 论坛还启动了“中国高校原创时尚汉服设计群英会”,来自全国百余所专业高校的汉服设计新锐将以中国传统元素为创意来源,在大赛中一展风采。 |